中共乐山市五通桥区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五通桥实践的决定(2024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乐山市五通桥区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结合五通桥实际,就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五通桥实践,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一)深化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完善重大工程项目用能、用地、用林、环评等要素联审保障机制。深入推进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推广“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健全产业园区“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推进体制。深入推进水权水价改革试点,优化居民阶梯电价、气价制度。扎实开展省级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创新探索知识产权评估、流转及融资风险补偿机制,推动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试点工作。
(二)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政策机制。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围绕“三个集中”推动区属国有企业布局优化和重组整合,加快平台公司转型,强化国有企业产业引导和投资发展能力。健全国资监管机构和行业管理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与契约化管理,推进国有企业分类核算和分类考核评价。建立健全防范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机制和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科技创新等政策制度和惠企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开展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专项治理,坚决破除招投标和政府采购领域隐性门槛。开展拖欠企业账款专项治理,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开展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专项治理,探索建立公检法司“一站式”服务保障机制。开展涉企执法检查专项治理和违规收费罚款专项治理,推广“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整治“小过重罚”等问题。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探索围绕产业链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深化开发区内部产业链服务链协同整合,深入推进园区集成式政务服务改革试点。
(三)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政策落实机制,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强化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健全“集中财力办大事”支出保障机制。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建立巡财联动机制,落实全口径地方债务统计监测监管要求,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加强金融监管协同。坚持税收法定原则,推进落实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政银企”融资对接工作机制,着力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完善企业上市挂牌培育机制,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四)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健全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系统规划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完善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招才引商图谱,推行“股权投资+基金招商+签约落地”资本招商模式。建立健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机制,研究制定产业承接指导目录,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外向型优势产业,支持鼓励重点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健全围绕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交通保障工作机制,制定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政策措施,全力配合乐山机场和岷江航电老木孔、东风岩枢纽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协同参与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争创省级通航产业综合试验区。
二、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化改革
(一)健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深入开展全省特色优势产业试点示范工作,调整完善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投资、监管、服务等措施。建立完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吸引和鼓励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落地发展、向新质生产力项目聚集,构建新质生产力投资支撑体系,培育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健全促进产业创新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同重点产业深度融合机制,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一批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数字工厂”“数字车间”“数字农场”“数字物流”。健全未来产业政策支撑机制,前瞻布局低空经济、新型储能、氢能综合利用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二)健全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机制。健全大抓工业强区体制机制,完善项目谋划储备、企业培育招引、产业链条优化等动态调整和滚动推进机制,精心谋划“十五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实施晶硅光伏产业“头号工程”,完善“一企一策”服务机制和以技术创新推动降本增效机制,支持企业参与全省水风光一体化开发,加快构建上下游适配的晶硅光伏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实施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倍增计划,加快建设新材料一体化产业园,有序推动沿江化工企业退岸(城)入园,布局发展动力电池材料、氟基新材料、磷基新材料、硅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延伸发展半导体材料、精细化工产品,加快打造资源适配、集约集聚、产业耦合的绿色化工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健全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现代化机制。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实施“嘉州良田”建设行动和单产提升行动,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管护和退化耕地治理机制,完善丘陵山区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机制,争创一批“五良融合”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双百”工程,健全以农业园区建设带动农业产业链发展机制,加快构建“两环十一园”大农业格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完善推动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培育做大“桥”字号县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完善“农商文旅体康”融合发展机制,培育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新业态。
(四)健全推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机制。深入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引导工业企业加快实施主辅分离。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大峨眉交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弘扬实业报国、科技兴邦“永久黄”精神,抓好国家工业遗产——“永利川厂”旧址工业旅游基地和“中国麻辣烫之乡”美食产业系列项目建设,打造两河口历史文化街区、桫椤峡谷等工文旅旅游线路和牛华麻辣烫、西坝豆腐等美食旅游线路,助力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世界美食之都和全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健全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编制实施商业网点规划,培养体验式、场景式、沉浸式消费新业态,发展首发经济。深入推进城市包容、标准、精细管理,规范发展地摊经济、夜色经济。完善地方节庆活动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节庆经济促进消费作用。
三、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一)深化教育事业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深化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改革,围绕建好通材系重点学校,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健全与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持续推动集团化办学和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健全“双减”长效工作机制,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深化教育人才培养和考核管理机制创新,完善教师地位待遇保障机制和安心育人激励机制,加强教育人才四级五类梯级储备培养,建设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与各学段学生培养重点任务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教育质量动态监测机制。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办好乐山绿色硅谷产业学院,吸引更多省内高水平院校来桥合作办学。
(二)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健全创新平台梯次培育体系,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创建重点实验室,争取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落户五通桥。深化“揭榜挂帅”等技术攻关组织方式,推进优势产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和重点应用研发攻关,打造化工新材料“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加快建设“中国绿色硅谷”创新基地。实施科技型企业成长工程,落实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政策,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合,培育壮大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隐形冠军企业(产品)、科技型中小企业。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构建科技成果发现、引进、落地转化机制体系。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完善奖励、分配、赋权等激励制度,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用好“天府科创贷”等科技金融政策,大力发展科技保险,分散化解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风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科普教育。
(三)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优化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科技领军人才引育支持政策,落实“嘉十条”“晶硅光伏硬十条”等人才政策,探索设立科技、人才创投基金。建立以创新、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链主”企业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权、特殊人才“一事一议评价”以及产业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改革。深化“企地校”人才“定制化”培养机制改革,建好用好公共实训基地、乡村振兴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打造更多集教学、实践和生产于一体的产教融合新型载体。加强基层治理“头雁”队伍和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初、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区内自主评审,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和“桥乡工匠”。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人才培养、技能培训、职业发展、劳动和技术竞赛四大行动,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加强“一村六员一主播”农业实用人才、人才入乡“新农人”队伍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重大人才计划和重点领域人才专项在桥实施。
四、健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一)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以“美丽小西湖”城市更新概念性规划为引领,推进城市生态、产业、空间、文化、治理“五大更新”。统筹实施城市管理提升四大专项行动,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分片分时推进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全方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小西湖”。大力实施“百镇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冠英新区开发建设,打造一批产业强镇、文旅强镇和商贸强镇。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
(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和联农带农支持制度。健全乡村振兴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探索设立政府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乡村振兴基金,构建多方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体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建立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推出农产品价格指数等定向保险。建立健全返乡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推进供销为农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县建设,健全完善县域流通服务体系,培育县域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构建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强村公司”模式,因地制宜探索通过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经营性财产参股等方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三)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健全城乡一体的规划实施制度,科学编制实施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镇、村两级片区规划。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进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深化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长效机制,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融资担保、入股经营机制,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产。积极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政策支持。健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深入实施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推动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
五、统筹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领域改革
(一)深入推进法治五通桥建设。落实好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机制,完善人大执法检查联动机制,建好用好“人大代表之家”。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深化“同心共建现代化五通桥”专项行动,优化“有事来协商”平台。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优化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和工作机制。健全坚持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桥梁纽带作用。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在乡镇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健全行政执法、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持续开展“府院联动”“府检联动”提升行政执法司法质效,完善办案责任追究制度。深化公安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改革,规范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制度。纵深推进“八五”普法规划实施,完善推广述法“50指数”,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小区依法治理。
(二)深入推进平安五通桥建设。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和维护社会稳定责任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抓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全链条管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探索推广“邻聚里”平安员建设,推进“一村一辅警”实体化运行,强化禁毒防艾综合防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体系,推进乡镇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提高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风险监测预警和防范处置能力。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和信访工作法治化,助力乐山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完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健全乡镇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
(三)深入推进文化五通桥建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盐续千年、桥通五洲”城市文化宣传推广,完善协同联动、全民参与、长效管理的文明城市创建机制,助力乐山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实施文化创新重点任务三年行动,加快区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区属文化类国企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布局、文化品质、文化影响、文化活动同步提升。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网上重大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社会协同共治机制。完善“扫黄打非”长效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高效推动菩提山公园二期、博物馆、美术馆等文体项目建设,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健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抓好文物普查、完善非遗名录,大力实施“盐业文化”重点保护工程,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做好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认定、推荐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办好建区四十周年城市形象品牌推广暨第22届龙舟文化展演活动。
(四)深入推进美丽五通桥建设。全面贯彻长江大保护战略,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工作考评机制,推进岷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分级分类推进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深入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清洁化改造,强化大气、水、土壤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扎实推进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建立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乡村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削减工程。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落实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探索开展重点产品碳标识认证和碳足迹管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支持绿色低碳生产生活体制机制,开展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先行探索,高标准建设“无废硅谷”和五通桥循环产业基地。
(五)深入推进幸福五通桥建设。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协调发展机制,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推行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开展集体经济补助个人缴费试点、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金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步推进特别困难群体兜底保障。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深化农村自建住房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公建民营、民办公补养老模式和社区嵌入式养老托育模式实践探索,持续健全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部署,分批规划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深化公共服务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试点。促进公益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六、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全过程各方面
(一)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计划,健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质量更优”主题实践活动,鲜明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探索建立知事识人干部综合评价体系,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建强“绿色硅谷·红‘芯’领航”党建品牌,探索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务实举措。健全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作用发挥机制。
(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健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机制,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深化拓展政治生态“两个体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重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经常性和集中性相结合的纪律教育机制,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健全巡察工作体制机制,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创新基层监督方式,深化“小切口”专项整治,严肃查处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坚定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上下协同、条块结合,科学制定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强化对全区改革的总体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建立改革创新激励机制,加大国家、省级试点争取力度,探索开展更多微改革微创新,加强改革经验宣传推广。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改革推进落实机制,把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纳入监督检查和巡察内容,确保到2029年,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到2035年,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