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资讯 政务公开 政府领导 五通桥区情 部门乡镇 政民互动 办事服务 生活服务
首页 > 五通桥区情 > 特产
“姜”来好“钱”景!五通桥区西坝镇生姜产业喜获丰收
发布时间:2025-02-27 11:30    来源:西坝镇      字体:    特大    颜色: 绿
打印 分享到:

目前正是播种的时节,但在五通桥区西坝镇建新村,却多了几分收获的忙碌——新鲜出炉的反季生姜从田间走向市场,鼓了村民腰包,带来丰收的喜悦。

为何夏季上市的生姜在冬季也能喜获丰收?西坝这对父子在田间并肩作战,共同探索出西坝生姜的美好“钱”景。

丰收与播种  增收致富有“钱”景

2月19日,在西坝高品质生姜基地,鲜嫩的仔姜散发出浓郁的清香。走进生姜种植大棚,工人们正忙着挖姜、去泥、剪枝……一根根修长白嫩的仔姜摆满田垄,随之打包、装箱,发往全国各地。今年春节前,西坝的“反季姜”便已经“抢鲜上市”,抢占生姜市场。

“为了弥补生姜在春节期间的空缺,我们通过在大棚里埋管道加温技术,让大棚内温度保持在25℃以上,并通过保温、保湿、挡风等系列操作,促成生姜反季节上市。”基地负责人曾一峰说,去年11月底这批反季姜下种,种植了近5亩,9个大棚,当下只剩最后1个大棚有待采收。

据了解,反季生姜的投入成本高,维护和用工量特别大,今年销售价为60元/公斤。

在丰收的同时,新一季的希望已然播下。在另一个生姜大棚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生姜种植,分工明确,起垄、松土、下种、施肥……一道道工序环环相扣。曾一峰的父亲万志强在生姜大棚里来回穿梭,从选种到育植、栽种、采收,他都亲力亲为,把控着每一个环节。

“今年我们预计种植50亩正季生姜,生长期为100至120天,5月中旬左右就能进行采收销售,以订单形式装箱发货,主要销往成都、重庆等地。”万志强说。

“西坝生姜”是五通桥区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讲究”种植方法和制作工艺。如何通过种植反季生姜及利用互联网销售等新形式,为西坝生姜提升影响力与附加值,万志强和曾一峰父子俩在传承与创新中共同努力。

传承中创新  共赴美好“姜”来

2023年底,曾一峰辞职返乡,跟随父亲的脚步,学习种植西坝生姜。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坝人,从小到大他便知道西坝生姜的重要性和传承性,为了延续父亲种姜30多年的心血,毅然决定返乡,传承西坝生姜种植技术。

“回来后我就跟着父亲和工人一起在地头实际操作学习种植技术,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发现农业这行并不容易,种植生姜并不简单,除了技术,还需要看天、看市场行情,期间也遇到过各种困难。”曾一峰也紧跟网络时代步伐,去年他便前往成都参加自媒体培训,随后通过众多网络平台售卖生姜,开启“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打开西坝生姜新销路。同时,利用网络宣传,增强影响力,让更多人知道西坝生姜,让大家都吃上高品质的生姜。

曾一峰还利用西坝生姜专业合作社整合零散资源,形成整体优势,针对生姜种植户开展一系列的技术培训活动,提高种植户的技术水平,逐步形成统一购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管理模式,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销售价格。

“因西坝生姜皮薄、肉质细嫩、纤维少、辛辣味较浓、脆爽、商品性好等特点,我们通过与加工厂合作,把传统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变成泡生姜、糖醋姜等即食性产品,延长生姜储存时间,提高西坝生姜的附加值。”曾一峰说,接下来他们将与农科院合作,学习、引用新技术,减少生姜病虫害,让西坝生姜的品质更好,产量更高。

西坝镇栽种生姜历史悠久,生姜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年产值5000余万元,生姜种植已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